//--Slider starts here--//

醫師叮嚀

消化性潰瘍! 小心幽門桿菌作怪

消化性潰瘍的診斷,以胃鏡最為正確。 消化性潰瘍的併發症為潰瘍出血,幽門狹窄及胃腸穿孔(潰瘍直接穿破整層胃壁)。以出血佔消化道出血之40-50%為最常見。出血的症狀為解黑便。

必須做胃鏡的三大理由

*可以正確診斷食道、胃、十二指腸疾病及對症下藥。 *若胃鏡診斷為逆流性食道炎及消化性潰瘍,可配合健保使用特效胃藥治療1至2個月,其治癒率可高達80%至90%。 *可以及早發現食道、胃、十二指腸癌症。

慢性胃炎簡介

慢性表層性胃炎的病因為常服止痛葯、煙酒、緊張、壓力、不良飲食及生活習慣或幽門桿菌感染。因胃液及胃酸分泌增加,治療以制酸劑為主,以粘膜保護劑及消化劑為輔。

逆流性食道炎簡介

胃腸科的胃鏡檢查中,約2-3成患者有食道炎,以前年輕人少見,現在有增多趨勢。隨年紀愈大,發生率愈高。 症狀不一而足,典型症狀為胃酸逆流,火燒心。約三分之一患者有非典型症狀,包括心絞痛、胸悶、咳嗽、氣喘、咽喉異物感或痛感、聲音沙啞。併發症為食道出血、狹窄、合併巴瑞特食道症。

胃痛嗎? 幽門桿菌可能是元凶

目前台灣約有44%的人罹患幽門桿菌。十二指腸潰瘍患者約有80-90%、胃潰瘍患者約有60-70% 是由幽門桿菌所直接致病,因此若將幽門桿菌根除,潰瘍即可根治。 使用「三合一療法」殺菌的治癒率約為八成。

必須定期做腹部超音波的三大理由

建議40歲以上的你必須定期做腹部超音波的三大理由: 1.可診斷五大器官 肝、膽、胰、腎、 脾 的疾病。 2.準確性高、且對身體無害、無侵犯性 的診斷工具。 3.早期檢查,早期發現,早期治療。肝功能異常者更須每半年檢查一次。

2012年8月29日 星期三

直腸癌血便 誤認痔瘡 險送命

文章轉載:自由電子報  記者蔡淑媛/台中報導
罹患直腸癌有血便,不要隨便誤認為痔瘡發作!台中一名菜販半年來每天上廁所20多次且有血便,割除痔瘡仍未改善,最後才發現距離肛門5公分處的直腸長了10公分大的腫瘤,便意頻頻,勤上廁所卻無法解便,小病掩蓋大病;醫師提醒,痔瘡不會造成大便習慣改變,民眾排便異常最好就醫檢查。
圖片來源:modernmedicalguide
這名45歲的市場菜販,半年前開始常常覺得有便意,每天要上廁所20多次,每次如廁却常常是無法解便或是只解一點點糞便,而且糞便帶血,他以為是痔瘡發作,開刀切除痔瘡卻仍未改善,常常要上廁所,讓他無法擺攤作生意,今年初求助澄清醫院。
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邱錫雄說,肛門觸診發現菜販肛門附近的直腸有一顆巨大腫瘤,以電腦斷層掃描確認,在距離肛門5公分處的直腸長了一顆10公分大的直腸癌,罹癌2期,菜販便意頻頻就是這顆大腫瘤作祟,滋生便意也造成血便,他卻誤認血便是痔瘡破裂,忽略大腸直腸病變未治療,讓直腸癌愈來愈大,幸運的是他切除直腸癌,未發現有淋巴和遠處器官轉移,也不用切除肛門。
邱錫雄指出,直腸癌佔所有腸癌的43%,由於直腸是人體糞便停留最久的腸道,在糞便中致癌物質長期刺激下,產生惡性變化的機率較高。
直腸癌和痔瘡都不會讓人疼痛、但偶爾會出血,讓許多民眾容易混淆,但症狀仍有不同,直腸癌患者有所謂「裡急後重」,會經常想大便卻無便可解或解出一點點糞便,血便呈暗紅色帶有黏液,而痔瘡不會造成患者大便習慣改變,血便則呈鮮紅色。
邱錫雄醫師提醒,民眾如果有大便習慣改變3個月至半年,建議到大腸直腸外科做直腸鏡及肛門鏡檢查,確認是痔瘡或直腸癌,別讓小病忽略致命的癌症威脅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