//--Slider starts here--//

醫師叮嚀

消化性潰瘍! 小心幽門桿菌作怪

消化性潰瘍的診斷,以胃鏡最為正確。 消化性潰瘍的併發症為潰瘍出血,幽門狹窄及胃腸穿孔(潰瘍直接穿破整層胃壁)。以出血佔消化道出血之40-50%為最常見。出血的症狀為解黑便。

必須做胃鏡的三大理由

*可以正確診斷食道、胃、十二指腸疾病及對症下藥。 *若胃鏡診斷為逆流性食道炎及消化性潰瘍,可配合健保使用特效胃藥治療1至2個月,其治癒率可高達80%至90%。 *可以及早發現食道、胃、十二指腸癌症。

慢性胃炎簡介

慢性表層性胃炎的病因為常服止痛葯、煙酒、緊張、壓力、不良飲食及生活習慣或幽門桿菌感染。因胃液及胃酸分泌增加,治療以制酸劑為主,以粘膜保護劑及消化劑為輔。

逆流性食道炎簡介

胃腸科的胃鏡檢查中,約2-3成患者有食道炎,以前年輕人少見,現在有增多趨勢。隨年紀愈大,發生率愈高。 症狀不一而足,典型症狀為胃酸逆流,火燒心。約三分之一患者有非典型症狀,包括心絞痛、胸悶、咳嗽、氣喘、咽喉異物感或痛感、聲音沙啞。併發症為食道出血、狹窄、合併巴瑞特食道症。

胃痛嗎? 幽門桿菌可能是元凶

目前台灣約有44%的人罹患幽門桿菌。十二指腸潰瘍患者約有80-90%、胃潰瘍患者約有60-70% 是由幽門桿菌所直接致病,因此若將幽門桿菌根除,潰瘍即可根治。 使用「三合一療法」殺菌的治癒率約為八成。

必須定期做腹部超音波的三大理由

建議40歲以上的你必須定期做腹部超音波的三大理由: 1.可診斷五大器官 肝、膽、胰、腎、 脾 的疾病。 2.準確性高、且對身體無害、無侵犯性 的診斷工具。 3.早期檢查,早期發現,早期治療。肝功能異常者更須每半年檢查一次。

2012年11月23日 星期五

腸躁白天才發作 壓力是禍首

文章轉載:聯合晚報【林進修】

一天排便一、兩次算正常,但若每天都要上個十幾、二十次洗手間「嗯嗯」,就要小心是否罹患腸躁症。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吳炳燁經常碰到這種病患,排便次數多到影響日常生活作息,只好就診。
圖片來源: hopkins-gi.org

吳炳燁表示,腸躁症的症狀多元化,大都以腹部絞痛或不適為主,再合併排便習慣的改變,如腹瀉或便祕等。腸躁症的成因尚無定論,大多數人認為和壓力有關,不少患者只要遇到重要會議或考試,肚子就一陣絞痛,非得上洗手間不可。
值得注意的是,幾乎所有腸躁症患者都是在白天發作,晚上入睡相當少見。吳炳燁認為,這和壓力有關,白天常有各種壓力,才會發作,晚上睡著後已無任何壓力,就不會動不動就跑洗手間。
腸躁症分四類 可服藥控制
由於腸躁症的症狀複雜,成因也多,吳炳燁認為,如果白天沒有其他重要事情,頂多常上洗手間就能解決,沒必要積極治療;但如果當天有重要會議要開,或要參加考試,不妨服藥控制症狀,以免因小失大。
據統計,腸躁症可能是腸胃科門診最常見的診斷之一,許多患者因症狀不明顯而未就醫,否則患者更多。吳炳燁說,腸躁症的症狀多元化,必須排除其他腸道疾病,如感染、腫瘤等,才能確診。
因此,如果患者合併嘔吐、血便、體重減輕、半夜醒來腹痛等症狀時,可能並非單純腸躁症,必須盡早就醫。
腸躁症的分類可分四型,分別是腹瀉型、便祕型、混合型及其他無法歸類型。排除其他疾病後,可再透過糞便、腹部X光、腸鏡及理學檢查等來確診。
一旦確診為腸躁症,可服用藥物來緩解症狀,比如腹瀉可用止瀉藥物,便秘則可使用促進腸道蠕動藥物,進而改善生活品質。
如果腸躁症已對心理造成影響,就要考慮使用低劑量的解焦慮或抗憂鬱藥物,舒緩情緒。吳炳燁建議,病患除了用藥外,也可以記錄自己的生活作息,尤其是飲食,凡是會加重症狀的食物,應該盡量避免,可多攝食纖維。
此外,適度運動、規律生活作息以及壓力調適,都有助於控制症狀,並減少發作頻率。至於坊間的益生菌,目前並無足夠證據顯示對腸躁症有顯著療效;研究顯示,益生菌對以腹瀉為主的腸躁症患者可能有幫助,患者不妨醫師充分討論後再使用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