//--Slider starts here--//

醫師叮嚀

消化性潰瘍! 小心幽門桿菌作怪

消化性潰瘍的診斷,以胃鏡最為正確。 消化性潰瘍的併發症為潰瘍出血,幽門狹窄及胃腸穿孔(潰瘍直接穿破整層胃壁)。以出血佔消化道出血之40-50%為最常見。出血的症狀為解黑便。

必須做胃鏡的三大理由

*可以正確診斷食道、胃、十二指腸疾病及對症下藥。 *若胃鏡診斷為逆流性食道炎及消化性潰瘍,可配合健保使用特效胃藥治療1至2個月,其治癒率可高達80%至90%。 *可以及早發現食道、胃、十二指腸癌症。

慢性胃炎簡介

慢性表層性胃炎的病因為常服止痛葯、煙酒、緊張、壓力、不良飲食及生活習慣或幽門桿菌感染。因胃液及胃酸分泌增加,治療以制酸劑為主,以粘膜保護劑及消化劑為輔。

逆流性食道炎簡介

胃腸科的胃鏡檢查中,約2-3成患者有食道炎,以前年輕人少見,現在有增多趨勢。隨年紀愈大,發生率愈高。 症狀不一而足,典型症狀為胃酸逆流,火燒心。約三分之一患者有非典型症狀,包括心絞痛、胸悶、咳嗽、氣喘、咽喉異物感或痛感、聲音沙啞。併發症為食道出血、狹窄、合併巴瑞特食道症。

胃痛嗎? 幽門桿菌可能是元凶

目前台灣約有44%的人罹患幽門桿菌。十二指腸潰瘍患者約有80-90%、胃潰瘍患者約有60-70% 是由幽門桿菌所直接致病,因此若將幽門桿菌根除,潰瘍即可根治。 使用「三合一療法」殺菌的治癒率約為八成。

必須定期做腹部超音波的三大理由

建議40歲以上的你必須定期做腹部超音波的三大理由: 1.可診斷五大器官 肝、膽、胰、腎、 脾 的疾病。 2.準確性高、且對身體無害、無侵犯性 的診斷工具。 3.早期檢查,早期發現,早期治療。肝功能異常者更須每半年檢查一次。

2012年7月27日 星期五

胃食道逆流 影響身心深遠--是心病?胃病?還是氣喘?


文章轉載 : 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
諮詢/楊智欽醫師(臺大醫院內科主治醫師) 
撰稿/林芝安 

《案例》
  小姐有十二指腸潰瘍病史,一天莫名地胃痛了起來,照往常的習慣,她趕緊吞一顆胃藥,以為可以壓下症狀,沒想到劇痛一陣陣襲來,同時情況不僅沒有好轉,反而愈來愈痛,痛到直冒冷汗,呼吸困難,想吐吐不出來,想上廁所也解不出來。
圖片來源:sakurakouen.com
 


  醫師認為是腸胃型感冒,開藥治療後似乎漸漸好轉。但10天之後,王姐又開始不舒服,白天痛、晚上更痛,甚至喉嚨有灼熱感,聲音有些沙啞,半夜總想爬起來喝水。為求慎重,小姐決定去照胃鏡,結果發現胃內沒有潰瘍,但食道有點發炎,醫生說,這是「胃食道逆流」。
圖片來源:webdoctor.ne.jp


  最近幾年,隨著民眾飲食日益西化,忙碌的生活型態,不論男女,愈來愈多人出現胃食道逆流症候群現象。台灣以前胃食道逆流症候群的盛行率約35﹪,雖低於西方國家(盛行率約1520﹪),但這幾年盛行率急速增加,有逐漸追上歐美的趨勢。

  胃食道逆流顧名思義,就是胃內酸液逆流到食道或喉嚨,於是出現各種症狀。最常見的典型症狀是:左下胸處有灼熱感、胃灼熱感、打嗝、感覺一直有氣跑上來、吞嚥困難、吞嚥不舒服。 

胃食道逆流症狀多

  除了這些典型症狀,愈來愈多醫學報告也指出,有些症狀雖然不很典型,進一步檢查才發現,原來是胃食道逆流作祟,就像案例中的症狀。

  譬如心窩痛,病人以為心臟出問題去掛心臟科;有些人喉嚨沙啞、咳嗽,遂前往耳鼻喉科,檢查才知道其實是胃酸跑到喉頭,導致聲帶受傷;也有些人呼吸不順,求助於胸腔科,最後發現是胃酸逆流到氣管,氣管因受到刺激,導致呼吸困難,嚴重的甚至引起氣喘、支氣管發炎。

胃酸及賁門鬆弛是主因

  什麼情況下會發生胃食道逆流呢?最常見的原因之一是,胃液中的胃酸太高,當胃酸往上衝到食道,導致食道黏膜受傷,另一個常見原因則與賁門的收縮有關,還有少部分是身體太過敏感。

1.胃液中的胃酸太高

  食道的黏膜與胃的黏膜構造不太一樣,食道黏膜較不耐酸,但因為胃酸的酸鹼?僅約12,當這麼酸的胃液逆流至食道口時,很容易導致食道黏膜灼傷、發炎。這也是逆流性食道炎被歸類在與胃酸相關疾病之一的主因。因此,胃的酸度會影響到病情的嚴重度,酸度愈強,病情愈嚴重。

2.
賁門鬆弛逆流向食道

胃與食道之間有個括約肌,接口處稱為「賁門」,當食物進入胃部後,賁門就會關起來,防止食物逆流回食道。一旦賁門鬆弛了,收縮功能失常,進入胃部的食物很容易就被擠回食道。

  有些人喝酒後,賁門容易鬆弛,而有些人純粹是體質因素,先天肌肉組織較鬆弛,胃容易往胸腔上移,臨床上稱「食道裂孔疝氣」。賁門較鬆弛的人容易罹患逆流性食道炎,如果本身胃酸很高,罹患的機率就更高了。 

3.
高度敏感型體質

臨床上也常見一種情況,明明照胃鏡檢查結果正常,卻感覺很不舒服,這跟個人敏感度有關。有些人的痛覺神經、分布在食道附近的神經對胃酸相當敏感,當胃酸逆流向食道,即便檢查發現食道的黏膜沒有受傷,但因病人本身體質屬於高度敏感型,也會感覺很不舒服。

影響身心深遠

  嚴重的胃食道逆流易引發後遺症,直接衝擊生活品質。最常見的情況是,食道黏膜因為不斷重覆受傷,而導致嚴重潰瘍的程度,幾次下來,傷口發炎、結疤、潰瘍,不斷惡性循環,久而久之,食道口會生成一堆疤,進而使食道口緊縮,口徑變窄,食物過不去,一吃就吐,對日常生活品質有非常大的不良影響。

  這看似不太嚴重的毛病,其實影響身心相當深遠,它可以讓人吃不下、呼吸不順暢、喉嚨沙啞……。所以,可千萬不能掉以輕心,需及早診斷、接受治療。

內視鏡可確定診斷

  除了症狀分析外,要確定是胃食道逆流,最常見的就是做內視鏡檢查。

  在國外,由於內視鏡的檢查費用高達700800美元(約台幣兩萬多元)通常醫師會先進行所謂「治療性的測試」,它的好處是病人不必做太多無謂的胃鏡檢查,但同時,醫師的警覺性必須提高,當病人症狀不那麼典型時,即必須考慮做內視鏡檢查加以確認。 

  在台灣,內視鏡檢查費,相較於歐美國家低廉許多,約1500元台幣,且大多數有健保給付,因而變成很基本的診斷工具(算是第一線的診斷工具)。 

  此外,還有一種診斷方法,亦即「24小時胃酸酸鹼值監測器」。將類似鼻胃管的小小管子連接到食道,24小時監測胃酸變化,看胃酸逆流回食道的情形有多頻繁?有多久?通常是哪個時段等等。這種診斷方式相當客觀,但通常作為研究使用,不是每個醫院都有此機器,因此並不常用於臨床診斷上。 

  少數醫院會為病人做X光檢查,病人先吞下顯影劑,觀看食道反應,但這種診斷方式客觀性不夠,不算很有效的檢查方法。 

讓胃不再酸溜溜

  顯然,胃酸是胃食道逆流的頭號敵人,在治療胃食道逆流用藥上,第一類就是能降低胃內酸性的藥物,另一類則是讓腸胃蠕動更為規則、順暢,但這類的藥物因效果不是很好,少單獨使用,多當輔助用藥。

1.
直接中和胃酸:

一般常見的胃乳、胃乳片,屬最初級的降酸劑,因直接作用在胃內中和胃酸。胃乳片的效果有限,僅能暫時緩解症狀,效果最差。

2.
阻斷胃酸分泌:

  降酸效果中等,主要是經由阻斷分泌胃酸的胃細胞,以解除症狀。這類的藥物又可分為部分阻斷和幾近全部阻斷。僅能部份阻斷的藥物代表是H2接受器的阻斷劑,例如善胃得、泰胃美、蓋舒泰等。

3.
質子幫浦抑制劑:

效果最顯著的降酸劑,當屬質子幫浦抑制劑(PPI)了,PPI是目前最新、最有效的制酸劑。它能在細胞即將分泌胃酸的最後時刻,透過抑制幫浦原理將它阻斷掉,可達到較為完整的阻斷,讓胃酸分泌明顯減少。這類藥物有5種,包括omeprazolelansoprazolepantoprazolerabeprazoleesomeprazole 

手術治療有風險

  除了用藥,手術也是另一項治療方法。但因手術有一定難度,建議需找具相當經驗與技術的外科醫師,以增加手術成功機率。

  一般而言,如果吃藥效果不好,或長時間服藥仍無法減藥(一旦減藥,症狀立刻回復),就可考慮接受手術治療。

  醫學報告指出,手術治療的效果跟長期吃PPI的效果差不多,但患者需做好心理準備的是,手術治療未必能達到根除效果,臨床報告上發現,有些人可能手術後不需吃藥,但有些人術後仍需持續吃藥。

  不論藥物或手術治療,胃食道逆流症候群常屬於慢性疾病,因此最好從日常生活著手,調整不良的飲食習慣來改善病情;同時於必要時,服用維持性治療藥物,才能長久地維持穩定與良好狀態。 

飲食作息要調整

  調整生活方式在治療上是很重要的輔助作法,如果僅靠藥物緩解症狀,一旦減少藥量,症狀很快又會出現。因此任何會增加胃內酸度或引起腸胃不適當蠕動的飲食,都應要避免。生活中若有服用其他藥物,也需特別留意,像是服用氣喘、支氣管擴張等藥物,可能會稍微增加胃酸,使括約肌功能失調或讓腸胃蠕動不協調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