//--Slider starts here--//

醫師叮嚀

消化性潰瘍! 小心幽門桿菌作怪

消化性潰瘍的診斷,以胃鏡最為正確。 消化性潰瘍的併發症為潰瘍出血,幽門狹窄及胃腸穿孔(潰瘍直接穿破整層胃壁)。以出血佔消化道出血之40-50%為最常見。出血的症狀為解黑便。

必須做胃鏡的三大理由

*可以正確診斷食道、胃、十二指腸疾病及對症下藥。 *若胃鏡診斷為逆流性食道炎及消化性潰瘍,可配合健保使用特效胃藥治療1至2個月,其治癒率可高達80%至90%。 *可以及早發現食道、胃、十二指腸癌症。

慢性胃炎簡介

慢性表層性胃炎的病因為常服止痛葯、煙酒、緊張、壓力、不良飲食及生活習慣或幽門桿菌感染。因胃液及胃酸分泌增加,治療以制酸劑為主,以粘膜保護劑及消化劑為輔。

逆流性食道炎簡介

胃腸科的胃鏡檢查中,約2-3成患者有食道炎,以前年輕人少見,現在有增多趨勢。隨年紀愈大,發生率愈高。 症狀不一而足,典型症狀為胃酸逆流,火燒心。約三分之一患者有非典型症狀,包括心絞痛、胸悶、咳嗽、氣喘、咽喉異物感或痛感、聲音沙啞。併發症為食道出血、狹窄、合併巴瑞特食道症。

胃痛嗎? 幽門桿菌可能是元凶

目前台灣約有44%的人罹患幽門桿菌。十二指腸潰瘍患者約有80-90%、胃潰瘍患者約有60-70% 是由幽門桿菌所直接致病,因此若將幽門桿菌根除,潰瘍即可根治。 使用「三合一療法」殺菌的治癒率約為八成。

必須定期做腹部超音波的三大理由

建議40歲以上的你必須定期做腹部超音波的三大理由: 1.可診斷五大器官 肝、膽、胰、腎、 脾 的疾病。 2.準確性高、且對身體無害、無侵犯性 的診斷工具。 3.早期檢查,早期發現,早期治療。肝功能異常者更須每半年檢查一次。

2012年8月14日 星期二

防治大腸癌 逾50歲應定期檢查

文章轉載:聯合報【聯合線上企劃/林心如】
前總統李登輝、知名導演李國修與藝人楊烈、賀一航等人驚傳罹患大腸癌,讓不少人聞「腸」色變。醫師表示,大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,一般民眾不易早期發現、早期治療,建議50歲以上中年人應定期檢查,預防大腸癌。
圖片來源:medicinenet.com


台南市立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李楊成表示,飲食西化、嗜吃燒烤紅肉、高油脂食物,少食用高纖的蔬菜水果等,讓國內每年新增的大腸癌人數持續攀升。因大腸癌症狀不明顯,隨著癌細胞的分布差異,症狀表現也不盡相同,不見得只以血便方式表現。
一般而言,大腸可分為盲腸、升結腸、橫結腸、降結腸、乙狀結腸與直腸,當癌細胞位於升結腸與橫結腸,此時糞便尚未成形,症狀表現多以貧血為主,如李登輝也是因貧血,後來接受大腸鏡檢查,發現升結腸有一個3.5公分腫瘤。若降結腸長惡性腫瘤,此時大便已成形,腫瘤易壓迫腸子,可能造成排便不順暢、便秘,李楊成提醒,如果患者發現排便習慣改變,從原本每隔12天上廁所,延至34天解便,應就醫檢查。
基本上,大腸癌常見的好發部位為乙狀結腸與直腸,國內腸癌患者有六至七成皆是如此,通常乙狀結腸癌病人的糞便形狀易受腫瘤壓迫而變細變小;至於直腸位於肛門上方,若有癌症,患者易有血便,或出現「要放放嘸,不放緊緊」感覺,意即突然急想排便,但真正上廁所時,又解不出來或需解許多次。
罹患大腸直腸癌是否意味死刑?李楊成強調,初期腸癌不需化療,開刀後定期追蹤即可;第二期開刀後,醫師將依照癌症風險高低,決定是否需要化療及電療等輔助治療;第三期開刀後最好要接受化療,若直腸癌也要接受局部電療;第四期以化療為主,但患者可做基因檢測,根據基因是否突變,搭配不同的標靶藥物。
腸癌患者雖能打造個人化的治療方案,但李楊成強調,早期治療的效果較好,以第一期為例,癌友平均五年存活率約九成;一旦惡化至第三期,五年存活率僅五成,第四期若癌細胞已遠端轉移至肝、肺、腦或骨頭,存活率只剩一成二。
防治大腸癌,民眾如何提高警覺?李楊成說,「排便習慣改變就須就醫。」大腸癌好發於中年人,建議50歲至69歲民眾,每兩年應做免費糞便潛血檢查;若有大腸癌家族史或過去曾出現大腸息肉的高危險族群,可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,降低腸癌風險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