//--Slider starts here--//

醫師叮嚀

消化性潰瘍! 小心幽門桿菌作怪

消化性潰瘍的診斷,以胃鏡最為正確。 消化性潰瘍的併發症為潰瘍出血,幽門狹窄及胃腸穿孔(潰瘍直接穿破整層胃壁)。以出血佔消化道出血之40-50%為最常見。出血的症狀為解黑便。

必須做胃鏡的三大理由

*可以正確診斷食道、胃、十二指腸疾病及對症下藥。 *若胃鏡診斷為逆流性食道炎及消化性潰瘍,可配合健保使用特效胃藥治療1至2個月,其治癒率可高達80%至90%。 *可以及早發現食道、胃、十二指腸癌症。

慢性胃炎簡介

慢性表層性胃炎的病因為常服止痛葯、煙酒、緊張、壓力、不良飲食及生活習慣或幽門桿菌感染。因胃液及胃酸分泌增加,治療以制酸劑為主,以粘膜保護劑及消化劑為輔。

逆流性食道炎簡介

胃腸科的胃鏡檢查中,約2-3成患者有食道炎,以前年輕人少見,現在有增多趨勢。隨年紀愈大,發生率愈高。 症狀不一而足,典型症狀為胃酸逆流,火燒心。約三分之一患者有非典型症狀,包括心絞痛、胸悶、咳嗽、氣喘、咽喉異物感或痛感、聲音沙啞。併發症為食道出血、狹窄、合併巴瑞特食道症。

胃痛嗎? 幽門桿菌可能是元凶

目前台灣約有44%的人罹患幽門桿菌。十二指腸潰瘍患者約有80-90%、胃潰瘍患者約有60-70% 是由幽門桿菌所直接致病,因此若將幽門桿菌根除,潰瘍即可根治。 使用「三合一療法」殺菌的治癒率約為八成。

必須定期做腹部超音波的三大理由

建議40歲以上的你必須定期做腹部超音波的三大理由: 1.可診斷五大器官 肝、膽、胰、腎、 脾 的疾病。 2.準確性高、且對身體無害、無侵犯性 的診斷工具。 3.早期檢查,早期發現,早期治療。肝功能異常者更須每半年檢查一次。

2013年8月16日 星期五

早根除幽門桿菌感染 遠離胃癌威脅

文章轉載: 鉅亨網新聞中心 (來源:華人健康網) 
全台灣約有50%的人口在消化系統上部帶原有幽門螺旋桿菌,而日本比率更高幾乎達到80%,慢性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胃腺癌、消化性潰瘍、胃淋巴癌的致病因子。為了解如何根除幽門螺旋桿菌感染,高醫胃腸內科團隊成功以蒙古沙鼠研究模式發現,雷特氏B菌對於因幽門桿菌所引起的胃部發炎現象,有緩解成果,進而減少胃癌發生率。
圖片來源:healthland.time.com

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胃腸內科郭昭宏主任醫師表示,國人一般3歲開始即可能因父母餵食食物中沾有唾液而感染幽門螺旋桿菌,在10年後即可能誘發為慢性胃炎,到了20歲至30歲,甚至變成潰瘍甚至胃癌,如此導致胃癌的風險是正常人的2至5倍,所以不得不慎。

胃癌發生的原因眾多,其中慢性胃部發炎是其中之一。胃部發炎嚴重者,漸會引起胃黏膜糜爛,進而轉變為胃潰瘍,長期下來則會引發胃癌的可能。無論急性或慢性的胃部發炎,除了接受醫師的治療外,也要從日常生活習慣的改善做起。

根據2005年來自澳洲的諾貝爾獎得主-馬歇爾醫師的研究指出,絕大部分的胃部發炎情況與幽門桿菌的感染有直接的關係。郭昭宏主任醫師表示,此次實驗主要針對雷特氏B菌對胃壁的保護,透過血清與胃部組織的觀察,研究出幽門桿菌對胃部的感染前後是否有明顯差異情形,結果在經過近一年半的觀察與數據統計後,發現在感染前即接受雷特氏B菌補充的組別,在緩解胃部發炎的數據最為明顯。

一名現年56歲李小姐,有癌症家族史,因為發現自己長期有喉嚨癢痛、半夜心臟部位莫名疼痛症狀。經醫師問診後發現患者上述不適起因胃食道逆流,進一步以內視鏡檢查後,發現其胃部、大腸皆患有十數顆不等的息肉。經高醫醫師建議,診療後除定期回診、每年一次的內視鏡複診外。在日常生活每日早飯後、下 午時段各飲用一瓶(206ml)含有雷特氏B菌的優酪乳達1年,複診發現胃息肉的數目,較前次檢視減少,甚至已看不到現大腸息肉的蹤跡。

想要讓胃部保持健康,除了建議定期定量補充優酪乳,還必需注意均衡飲食,以及維持良好生活作息,才能維持腸道機能的正常運作,使胃腸永保安康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